本文共 4423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4 分钟。
深入理解Linux内存管理机制(一)通过本文,您即可以:
1. 存储器硬件结构;
2.分段以及对应的组织方式;
3.分页以及对应的组织方式。
注1:本文以Linux内核2.6.32.59本版为例,其对应的代码可以在找到。
注2:本文所有的英文专有名词都是我随便翻译的,请对照英文原文进行理解。
注3:推荐使用Source Insight进行源码分析。
内存组织
计算机内存属于(RAM),目前PC机广泛使用的是DDR
SDRAM,即“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”,其本质上仍然是由n bits*m KB个内存芯片组成的,比如如果我们需要8位64KB的内存,则我们就需要2*8=16块4bits*8KB的内存块。由于计算机通常是以(Byte)进行数据交换的,所以对内存的地址编码一般使用字节,如上我们有64KB内存,则其地址编码为0x0000~0xFFFF,称为物理地址。对于32位机来说,由于其“(AR)”是32位,也就限制了其内存的最大寻址范围是2^32=4GB。
Linux将物理地址按4KB的大小划分成“帧(Frame)”。为什么是4KB?因为每一个帧都需要用一个C结构体来描述,称之为“帧描述单元(Frame Discriptor)”,如果太小,帧描述单元显然太多了,如果太大,那么在内存分配时又会造成“(Inner
Fragments)”。早些时候,计算机的内存址都是直接映射的,由于程序里的地址是写死的,这就意味着每段程序每次都只能映射对应的地址空间。这无论对程序设计者与系统都是相当大的负担。Linux使用“”加“”来解决此问题。由于它们的存在,内存地址进入了逻辑地址时代。Linux有三种地址:逻辑地址(Logic
Address)、线性地址(Linear Address)与物理地址(Physics Address)。
另外,Linux支持众多CPU架构,这里只研究X86的,对应的源代码为:.../X86/... 路径。
Linux中的分段
Linux并不使用太多的分段,原因是某些RISC机器对分段的支持不好。为此Linux的分段都存在“全局描述表(GDT)”中,GDT是一个全局desc_struct数组(位于linux-2.6.32.59archx86includeasm),其结构如下:
所以我们可以看出,段描述结构体占8个字节,至于里面的a,b,那是老的方式,后来使用C++ Struts的后更方便了。type类型由以下几种:
Linux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段:
其它类型可以参见linux-2.6.32.59archx86includeasmsegment.h,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说明。
它们都存储在“全局描述符表(GDT)”。Linux本身并不使用“局部描述符表(LDT)”,当一个进程被创建时,其指向的是一个默认的LDT,不过系统并不阻止进程创建它。也就是说一个进程最多两个段描述符:TSS与LDT。由于Segment Selector为16位(为什么只有16位,这个就是历史原因了,由于X86在Real Mode下段地址只有20位,其中有效的就是16位,详见:
memory segmentation,但Linux段内偏移地址高达32位,所以线性地址总共是48位),其中有效的索引位仅有13位,所以GDT的最大长度为213-1=8192,除去系统保留的12个,留给进程的只有8180个入口,那么就意味Linux进程的最大数为8180/2=4090。需要注意的是,进程在创建的时候并不会马上创建自己的LDT,其指向的是GDT一个默认的LDT,里面的SD为null。只有在需要的时候进程才创建自己的LDT并把它放入GDT中。所以不管是LDT也好,TSS也好,它们都存放在GDT里面。而对于UCS与UDS,所有的进程共享一个。这样地址空间不会重复吗?不会,因为线性不是最终的物理地址,每个进程还有自己的页表,所以最终映射到物理地址是不同的。
下面我们来看看段中地址是如何转换的。假设我们需要访问内核数据段的0x00124部分,由代码知其GDT的入口为13,那么其对应的内存地址=gdtr+13*8+0x00124,假设gptr为0x02000,则最终的结果为0x02228。gdtr是一个寄存器,其为48位,用来保存GDT的第一个字节线性地址与表限。
分页
相对于分段来说,分页更主流更流行一些。原因是其更灵活,其能把不同的线性地址映射到同一个物理地址上,缺点是内存必须以页大小的整数倍分配。按现在主流的4KB一页来说,如果程序只申请100B的数据,那内存浪费还是相当的大。为此,Linux使用了一种称为Slab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,后面的文章会讲到。
因为页表本身也需要存储空间,按每页32B来算,对于4GB内存,每页4KB,共有1M页,则页表的大小为32MB,这显然不可以接受,所以后来出现了这个概念。2004年后Linux版本使用的是四级页表:第一级叫“全局目录(Page
Global Directory)“、第二级叫“页上级目录(Page
Upper Directory)”、第三级叫”页中间目录(Page
Middle Derectory)”、第四级叫”页面表(Page
Table Entry)”,最后页内偏移量“offset”.
cr3是一个寄存器,它存储“Global DIR”的地址。当进程切换发生时,它将被保存在TSS中,前面说过了TSS段表是每个进程一个。分页在Linux内使用的地方很多,特别是进程内的地址转换。分页有硬件支持的,特别是
Lookaside Buffer)的出现,使用即使使用三级页表的Linux在地转转换中的实际效果也是非常好的。与段表所有的进程都共用一个的是,每个进程都拥有自己的分页。其实也正是因为所有进程都共享一个段表,每个进程才必须有自己的页表,否则相同的linear地址如何映射到不同的物理地址去?下面我们着重来研究一下Linux系统中是如何表示分页中所用到的数据结构的。
每个“帧”在Linux中都是以一个名为page(位于linux-2.6.32.59includelinuxMm_types.h)的结构体来存储的。所有的页被放在一个类型为page名为mem_map的数组中(位于linux-2.6.32.59mmMemory.c)。代码如下(为了显示方便,仅列出部分:
下面我们再来看看PGD页表。每个进程的mm_struct->pgd(位于:linux-2.6.32.59includelinuxMm_types.h)指向自己的PGD:
可以看出pdg实际上是一个pgd_t结构数组,pgd_t在X86系统中就是一个usinged long,其指向的就是下一级页表的地址。就这样找下去,直到找到对应的页为止,再加上页内偏移,就可以进行内存访问了。
例如线性地址为:0x91220B01,如果PGD、PUD、PMD以及PTE均5位。页内偏移12位,即页大小
那么这段内存的解析步骤是:
需要补充的是,并不是所有的内存都是使用“分页”,在内核初始化的时候,有100MB内存的样子是使用直接映射的,这是因为总是要先装入分页的初始化代码才能进行页表初始化。
总结:不知不觉也写了不少了。这次我们介绍了操作系统最基本的内存管理概念“分段”与“分页”在Linux中的实现,可以看出其与通过的概念还是很接近的。这正证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。下一次我们将介绍Linux的内存初始化过程,如页表的建立与初始化。
------------------一些资源与参考-------------------
Linux SLUB 分配器详解:
Page Frame Management:
Linux memory management:
linux内存管理浅析:
Linux内存之页表:
转载地址:http://ohqya.baihongyu.com/